医学网址 一站导航
 
自媒体宣传推广

科学舞台,中医药期刊站上“C位”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1-12-18 23:04

近年来,中华中医药学会不断提升中医药科技期刊质量,推动中医药科技期刊的繁荣与发展——

科学舞台,中医药期刊站上“C位”

    在古老方剂中探寻传统医学的智慧,在临床试验中寻找循证医学证据,在针灸治疗背后探索人体经络的奥秘……在每一位中医药科研工作者的心中,学术论文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作为学术论文的刊发平台,中医药科技期刊无疑成为传播中医药领域最新学术信息和发表有学术价值的新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

    中华中医药学会拥有系列期刊80余种,占整个中医药领域期刊的二分之一。39本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11本入选中文核心期刊……亮眼的数据表明,中华中医药学会在期刊建设方面已经当之无愧地站在了期刊领域的“C位”。

    成功创建出中医药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中医药期刊集群,中华中医药学会是如何做到的?记者走进中华中医药学会期刊管理办公室,试图寻找答案。

    服务大局,把论文写在抗疫一线

    2020年1月27日晚上,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医杂志》社的副总编、中华中医药学会编辑出版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李春梅辗转难眠,一篇来自武汉抗疫前线的论文递到了她的手中。

    这篇名为《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肺炎中医临床特征与辨证治疗初探》的论文,由王玉光、齐文升、张忠德、刘清泉等奔赴武汉支援的中医专家共同撰写,初步提出对新冠肺炎的中医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的认识。

    当时,在新冠肺炎传播方式、病变特点等均未明确的情况下,要发表这样一篇文章,编辑部面临着很大挑战。

    “发!而且要快!”《中医杂志》编辑部果断决定。恰逢春节期间,编辑们放弃了休假,对这篇稿件进行了精心编辑、审核,以最快速度在中国知网首发。

    论文一经刊出,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对其后新冠肺炎的治疗和相关研究产生了重要指导和借鉴意义。截至2021年11月,该文网络下载量达2万余次,被引500余次。李春梅介绍,目前该文已入选中国科协第六届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论文名单。

    这篇论文刊出后,更多来自武汉前线的抗疫成果进入了《中医杂志》的投稿系统。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张伯礼带领的团队收集了2020年1月15日到2月8日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52例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展示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冠肺炎的临床效力,这篇论文也由《中医杂志》在线发表。

    “文章从投稿到上线仅仅用了4天。之所以‘抢’着发,是因为当时的医务人员不知道这病能不能治、怎么治。”张伯礼坦言,“这篇文章提振了医护人员的信心,大家心里踏实了一些,相信新冠肺炎可治、能治,因为数据就摆在这儿。”

    “期刊是科技创新成果首发竞争的主战场,是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方法、服务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体系。记载和传播科学创造与发现是全世界科学共同体创办科技期刊的重要目的,代表了全世界科学共同体的共同价值导向。”张伯礼说。

    中医药科技期刊的重要价值,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迅速得到了体现。

    “把论文写在抗击疫情的**线,把研究成果应用到战胜疫情中,正是中华中医药学会办刊理念的体现。”中华中医药学会秘书长王国辰说,中医药科技期刊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的亮眼表现证明,学术期刊在推动中医药更好、更快走向世界,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苦练内功,创建**科技期刊

    在一篇篇来稿中“淘出”有一定科学价值的论文,一处处修改订正语言错误,一旦发现科学错误,即便是到最后关头也不予发表。作为稿件质量的把关人,李春梅已经记不清有多少个这样挑灯夜战的晚上。

    她深知,把好论文质量关,是中医药科技期刊赖以生存的基石。

    “必须要把好审稿关,在寻找学科热点、论文选题以及提高论文质量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同行评议作用。”中华中医药学会期刊管理办公室厍宇表示,中华中医药学会以加强期刊审读和中医药科技期刊评价体系的研究为抓手,着力提升期刊群体的质量和影响力。

    2019年4月,首个中医药科技期刊评价指标体系正式发布。该体系为高质量中医药科技期刊分级目录的产生提供了科学依据。这是中华中医药学会在提升期刊质量,创建**科技期刊的道路上迈出的关键一步。

    作为中国科协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期刊,《中华中医药杂志》的编辑人员一致认为,把好期刊质量关对于期刊建设十分重要,稿件学术水平和质量是衡量期刊质量的首要标准。

    “科技期刊专业性强,需要相关行业专家的参与和支持,才能保证编辑流程、学术稿件的权威性和科学性。一般科技期刊均建立由相应学科专家组成的编辑委员会和审稿专家团队,配合编辑部日常的审稿和撰稿等工作。建立一支与期刊关系密切,可以承担重要学术工作的核心编委和审稿专家队伍,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对中医药科技期刊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李春梅说。

    2019年11月,《中华中医药杂志》入选由中国科协、财政部、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联合实施的“中国科技期刊**行动计划”梯队期刊项目。今年7月,《中华中医药杂志》入选“中国科技期刊**行动计划项目”2021年度优秀期刊名单,成为“**期刊”中获得此荣誉的8本期刊之一。同月,《中医杂志》也荣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是本次**获此殊荣的中医类期刊,也是中医药科技期刊首次获得该荣誉。

    “除了提升期刊质量,走向海外,让世界看到中医药科研成果,对于提升期刊影响力也十分重要。”王国辰说。

    40多年前,尽管英文科技期刊读者寥寥,但《中医杂志》社坚持“国际化”办刊。1981年,**本英文期刊《中医杂志》(英文版)问世,成为中医药期刊中**本拥有英文版的期刊。如今,在海外打开互联网,就能搜索到《中医杂志》的英文版本,为中医药走向世界提供了一个专业的学术平台。中文版本的《中医杂志》海外读者也覆盖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医杂志》社于2011年被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新闻出版‘走出去’先进单位”称号。

    “可以说,能上网的地方就能看到中医药论文。”李春梅说。

    破除SCI至上,让科研回归学术初心

    离中华中医药学会不远,有一家咖啡店,这是杂志社的编辑们和众多中医药科研工作者最常“约会”的地方。“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科学。”编辑们形成的共识是,只有把自己当作科学共同体中的一分子,不求任何现实利益的回报,才能与中医药科研工作者共同成长、相互成就。

    让科研回归学术初心,是中医药学术期刊工作者共同追求的目标。

    过去,SCI论文数量、被引次数、影响因子、ESI排名等成为评价科研人员、学科的一把尺子。

    为了寻找一个更加科学的综合评价体系,2020年3月,教育部、科技部印发的《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明确破除SCI至上。

    2021年,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强调学术期刊要提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能力,引导学术研究立足中国实际,回应现实关切,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也成为中华中医药学会未来的办刊宗旨和方向。

    “要注意不能以刊评文。”在李春梅看来,本质还要看论文本身有没有创新。

    王国辰表示,不“唯论文”,对科研人员而言,要超越的则是名利心,不跟风、不从众,甘于在中医药基础科研领域开展长期研究,把冷板凳坐热;敢啃硬骨头、闯无人区,挑战最前沿科学问题,在**独有上下功夫;更好地结合实际和社会发展所需,把中医药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把中医药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医药科研工作者“抢”发论文,在抗疫一线总结出新冠肺炎的中医临床特征与辨证治疗方法,他们把论文写在抗击疫情的**线,写在治病救人最紧迫的当口,打了一场漂亮的“科研仗”,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应。

    这告诉我们,科学研究不仅需要在书斋里、实验室中穷经皓首,更需要在广阔大地上干一番事业。

    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就是从我国实际需要出发,发现和解决我国面临的实际问题。回首过去,正是因为一代代中医药科研人坚持“祖国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反哺社会、造福于民,才涌现出一项项令人骄傲的科研成果。屠呦呦因为要挽救无数疟疾患者的生命而发现了青蒿素,从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陈竺因为要挽救千万白血病患者的生命而发现了中药砒霜(三氧化二砷)对急性早幼粒细胞有诱导分化作用从而获得了2018年舍贝里奖。张伯礼、黄璐琦等中医药科研领军人在抗疫一线筛选出的中药方剂——化湿败毒颗粒、宣肺败毒颗粒已经进入国家医保目录。

    袁隆平常说,“电脑里长不出水稻,书本里也长不出水稻,要种出好水稻必须得下田。”中医药的“试验田”在哪里?无疑是在临床、在基层。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其实同时也回馈着科研本身。正如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发展而不断深入的中医药科研一样,经受住现实考验无疑是一个科研项目的“合格证明”,而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就是做学问、搞研究最深厚的沃土。(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徐婧)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网站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会员登录
登录
我的资料
留言
回到顶部